[博士]棕榈科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应用生态学研究-园林景观学生资料
| 文件类型: |
rar |
 |
| 界面语言: |
简体中文 |
| 运行环境: |
NT/2000/XP/2003/Vista |
| 授权方式: |
[db:授权形式] |
| 软件大小: |
22.88MB |
| 软件等级: |
 |
| 资料类型: |
[db:软件类型] |
| 软件登陆: |
jian |
| 作 者 : |
|
| 解压密码: |
|
| 点数: |
4点 |
| 点数说明: |
下载点数获取方式:(1)通过充值获取点数在线充值 (2)通过每天签到获取点数,每天赠送的点数随机签到(3)通过共享资料,别人下载有收益分成发布 |
| 下载地址: |
[ 权限:普通会员 下载地址1 ]
|
| 软件简介: |
内容简介【学位授予单位】 厦门大学 【学科专业名称】 植物学 【学位年度】 2003 【论文级别】 博士 【导师】 林鹏 教授 院士 【论文作者】 谭忠奇 共109页。 棕桐科(Palmae)是单子叶植物纲中很有特色的一个类群,是热带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经济植物类群之一。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广泛的生境适应性、丰富的种类和独特的观赏价值,使之成为现代生活和城市绿化中重要的园林植物材料,在厦门和我国南方许多城市已经被大量地引种和应用。然而,由于棕搁科植物地理分布和形态结构的特殊性,分类鉴别上的困难已经成为这类资源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上的严重障碍;同时也由于对棕搁科植物栽培应用中的生理生态规律缺乏研究,在引种驯化和推广应用的过程中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并严重影响了这种热带植物景观象征的园林植物资源的生态效益的有效发挥。然而,迄今为止既没有人通过己广泛应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棕桐科植物的分类鉴定和系统关系进行过研究,对棕搁科植物在城市绿化中的合理应用和生理生态研究方面,也很少有公开发表的成果能为之提供指导并帮助解决日益凸显的问题。 本文在初步调查分析了棕搁科植物在我国的自然分布、引种驯化情况以及该类植物在厦17地区栽培应用状况的基础上,首次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厦门万石植物园引种的一些棕桐科植物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根据PCR对基因组DNA扩增的结果,用Nei‘s相似性系数计算了不同植物间的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通过对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分析,并结合形态分类的特点,对棕搁科植物的属、种间的系统分类关系和一些疑难种的分类鉴定进行了初步研究。首次通过测定不同遮荫处理的盆栽棕搁科植物的生长量、叶绿素含量等指标,分析了棕搁科植物的耐荫性;通过测定叶片热值对棕桐科植物的能量生态学进行了初步研究。本研究既填补了棕桐科植物在分子生物学和园林应用中生态学研究方面的空白,所得成果对棕搁科植物的引种保护、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实践也有指导意义。
|
| 下载帮助: |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有所侵权,违规,请发送链接至 tmgczl@163.com一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毕
本文地址:https://www.tmgczl.com//yuanlin/yuanlinguifan/73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