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件类型: |
doc |
 |
| 界面语言: |
简体中文 |
| 运行环境: |
NT/2000/XP/2003/Vista |
| 授权方式: |
[db:授权形式] |
| 软件大小: |
2.33MB |
| 软件等级: |
 |
| 资料类型: |
[db:软件类型] |
| 软件登陆: |
jian |
| 作 者 : |
|
| 解压密码: |
|
| 点数: |
4点 |
| 点数说明: |
下载点数获取方式:(1)通过充值获取点数在线充值 (2)通过每天签到获取点数,每天赠送的点数随机签到(3)通过共享资料,别人下载有收益分成发布 |
| 下载地址: |
[ 权限:普通会员 下载地址1 ]
|
| 软件简介: |
资料目录目 录 1 总则 1 2 组织管理 3 2.1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3 2.2 单位职责 4 3 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 7 3.1 准备阶段 7 3.2 测量阶段 10 3.3 评估阶段 13 3.4 成果报告形式 15 4 沉降变形测量 19 4.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19 4.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19 4.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21 4.4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23 4.5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24 4.6 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 27 5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28 5.1 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28 5.2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30 5.3 观测技术要求 34 6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36 6.1 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36 6.2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40 6.3 观测技术要求 41 7 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44 7.1 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44 7.2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45 7.3 观测技术要求 45 8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47 8.1 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47 8.2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48 8.3 观测技术要求 48 9 线下工程沉降评估 49 9.1 路基工程沉降评估 49 9.2 桥涵工程沉降评估 51 9.3 隧道工程沉降评估 53 9.4 过渡段工程沉降评估 53 9.5 区段工程综合评估 54 10 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 55 10.1 数据传输流程 55 10.2 文件管理与格式要求 58 10.3 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 61 附件一:准备工作检查表与结果验收表 68 附件二:路基沉降变形评估预测方法 70 附件三:观测数据处理文件格式要求 84 附件四:附表 88 附表1 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 88 附表2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89 附表3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90 附表4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91 附表5 路基观测记录表(剖面管) 92 附表6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分层沉降观测) 93 附表7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分层沉降汇总) 94 附表8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边桩位移) 95 附表9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边桩位移汇总) 96 附表10 桥梁承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97 附表11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98 附表12 涵洞沉降观测记录表 99 附表13 隧道沉降观测记录表 100 附表14 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数据录入表 101 附表15 沉降设计值表 102内容简介监理单位平行观测 <br> (1)由专业监理人员采用与施工单位观测人员“换手复测”的方式同步进行。 <br> (2)平行观测数量要求:一般地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10%,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以及过渡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20%。 <br> (3)平行观测地段应集中选择关键地段进行,避免太过分散,要求获取某测段完整的沉降观测资料与施工单位同测段的观测资料进行比,由各监理、设计单位根据设计资料共同确定位置。 <br> (4)监理单位“换手复测”要求:采用相同的水准路线,可利用施工单位的测量仪器,但必须独立观测,以校核施工单位观测成果,严禁直接利用施工单位的置镜观测来读取数据。 <br> …… <br> 沉降变形测量 <br> <br> 4.0.1 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路基、隧道等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路基(含过渡段)、桥涵、隧道工点具体要求确定。 <br> 4.0.2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br> 4.0.3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 <br> 4.0.4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 <br> 4.0.5 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时,应符合铁道部现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铁路工程测量技术的有关规定。 <br> …… <br> 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 <br> 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 <br> 2 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br> 3 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br> …… <br> 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 m,前后视距累积差≤6.0 m,视线高度≥0.5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 <br> …… <br> 字数约4.3万字 <br> <br><br>
<BR />
|
| 下载帮助: |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有所侵权,违规,请发送链接至 tmgczl@163.com一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毕
本文地址:http://www.tmgczl.com/gongchengjianli/jianliguanli/2019-05-29/50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