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件类型: |
doc |
 |
| 界面语言: |
简体中文 |
| 运行环境: |
NT/2000/XP/2003/Vista |
| 授权方式: |
[db:授权形式] |
| 软件大小: |
135.00KB |
| 软件等级: |
 |
| 资料类型: |
[db:软件类型] |
| 软件登陆: |
jian |
| 作 者 : |
|
| 解压密码: |
|
| 点数: |
4点 |
| 点数说明: |
下载点数获取方式:(1)通过充值获取点数在线充值 (2)通过每天签到获取点数,每天赠送的点数随机签到(3)通过共享资料,别人下载有收益分成发布 |
| 下载地址: |
[ 权限:普通会员 下载地址1 ]
|
| 软件简介: |
资料目录目 录 第一节 前言 2 第二节 编制依据 2 第三节 监测项目 2 第四节 监测方法 4 第五节 监测仪器设备 6 第六节 测点布置和监控量 7 第七节 监测时间和频率 9 第八节 监测结果提交 9 第九节 监控量测的施工措施 10 第十节 监测施工组织 10 附图:基坑监测点平面图内容简介对于基坑现阶段的安全监测,以基坑顶部水平位移、周边地下水位和周边地面沉降监测为主。 <br> 后续基坑再次开挖施工监测在前期监测的基础上再增加土体侧向深层位移监测项目。 <br> 基坑支护设计单位要求安全等级为二级,基坑最大水平位移不允许超过50mm,位移报警值32mm,预警值为25mm,土方开挖时每天观测一次,地下室底板施工完后每7天观测一次,遇大雨后加密监测,并进行24小时动态监测。 <br> 由于场地地下水十分丰富,对基坑止水的监测工作显得十分重要,水位观测孔有利于在基坑开挖深度超过地下水位后,通过各孔的水位观测数据及时发现基坑止水帷幕的开叉渗漏位置,超前指导下一步的施工,防患于未然。 <br> …… <br> 1、基坑顶面水平位移和沉降观测 <br> 基坑支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有如下特点:变形测量主要关注测点的坐标变化值,对坐标的变化量精度要求很高,而对测点的绝对坐标值测量精度要求不高;变形有明显的方向性,主要位移一般指向临空侧;场地通视条件差,且受施工影响大;场地内较难有合适的测量基准。 <br> 根据基坑水水平位移的特点,本项目选用两级测量体系:1、在基坑位移较小的角部设立工作基点,如有可能应设立工作墩台以减少对中误差,利用远处的基准点采用交会法或导线法测量工作基点坐标;2、利用角部的工作基点采用视准线或小角度法测量变形点的坐标变化。 <br> 该方法在保证视准线、小角度测量对位移变化量有较大灵敏度的优点的同时避免了角点(工作基点)位移对测量产生的影响。 <br> …… <br> 2、侧向位移(测斜)观测 <br> 土体侧向位移(测斜)选用精密测斜仪观测,测量在埋设的测斜管内进行测试。其过程如下:将仪器探头沿十字定向槽放至测管底,从底至顶每0.5m测一次数值;基坑开挖过程中测量值与初值比较的差值的累计即是由于开挖引起的位移量(测管底埋入不动层,认为管底不动)。 <br> 测管采用钻孔埋设,测点宜选取在变形大(或危险)的典型位置。 <br> 测管安装过程应注意以下几点: <br> 1)、测斜管的上下管间应对接良好,无缝隙,接头处牢固固定、密封。 <br> 2)、测斜管安放就位后调节导槽正方向,使用管内的一对测槽垂直于测量面(即平行于位移方向);调整方向后盖上顶盖,保护测斜管内部的干净、通畅和平直。管顶宜高出地面约10~50cm。 <br> …… <br> 在测量环节,应注意以下内容: <br> 1)、测斜仪探头严禁震动、碰撞; <br> 2)、测斜仪探头放至孔底后应停留一段时间,待探头温度和测孔内的温度一致后方可开始测量; <br> 3)、正反方向双向测量消除仪器零飘; <br> 4)、使用管口限位环,确保每次在同一位置测量 <br> 5)、鉴于不同的测斜仪探头之间的测量数据差值相对变形测量要求偏大,且测斜仪是变形测量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仪器,而其测量结果又是变形测量的关键数据,同一测孔应有两台仪器同时进行初值测量,以保证测量数据的连续性。 <br> 3、基坑顶面、周围邻近地面和建筑物沉降观测 <br> 选用高精度水准仪配合铟钢尺测量,测量基准点在基坑3倍开挖深度外稳固处布置。 <br> …… <br> 1、基坑顶面水平位移和沉降监测 <br> 该项目是基坑监测的基本项目,它全面反映各个位置基坑支护的变形情况。 <br> 2、侧向位移(测斜) <br> 该项目是基坑监测的重点项目,它突出反映某重点位置基坑支护不同深度的连续变形情况。 <br> 在基坑开挖前预埋8根测斜管。 <br> 测点布置以北侧和南侧位置为重点监测位置。 <br> 测管长大于15m。 <br> …… <br> 字数约5.6千字 <br> <br><br>
<BR />
|
| 下载帮助: |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有所侵权,违规,请发送链接至 tmgczl@163.com一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毕
本文地址:http://www.tmgczl.com/gongchengjianli/jianliguanli/2019-05-03/42573.html